图片炒股配资门户网炒股配资门户网
许氏,无锡世族大家,生于斯门的许倬云,他的出生却为家庭蒙上阴影。先天性肌肉萎缩症,手脚弯曲变形,一生恐怕只能躺坐轮椅。这具被命运做了邪恶标记的身体,整个童年,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家门口。看别的孩童追赶嬉戏,而许倬云没有朋友,无法上学。命运将他困于方寸,但,不能将他的心也囚禁。7岁那年,许倬云拄拐前行,正逢七七事变,他一瘸一拐地逃难,许氏世家大族的恩荫庇护,也在战火流离中永远消散。那颠沛岁月里,他目睹过死亡,看见过日寇大肆屠杀下的惨状,知道什么叫恐惧,体味什么是饥饿。但他记忆最深刻的,是伤兵失去了胳膊或者腿,却仍吟唱《松花江上》的悲壮。满目都是可怜人,国破家亡,国破家亡!1938年血战台儿庄,一支川军从许倬云全家暂留地经过,那都是些极年轻的面孔,甚至有十来岁的娃娃。残疾的他那年8岁,被母亲摆放在道路旁。当那些年轻小兵从他面前走过,那一刻,8岁的许倬云变成了大人。很多年后他知道了,这支直奔前线的川军,在台儿庄全阵亡,从士兵到师长,一个不留。图片
大概人得到成长的心境,就是浸润了悲苦。抗战的残酷,揉进了许倬云的骨血,他不想再做一个旁观者,他要完成自己的天职。只是凭一残缺之躯,能成何事?!他用未来90年岁月告诉世人:即使一开始输在起跑线上,也是可以的。因身体原因无法入学,父亲的书房成了许倬云的课堂,少年把这里当成战场,日日发愤读书。当旁观者的宿命与史学家的天职,在此刻悄然重叠,许倬云的血脉里,从此拥有了热血气节:“我知道中国是怎么一步步走来的。”“我更知道中国不会亡,中国不可能亡。”图片
许倬云和母亲
1949年,许倬云和家人赴台,他考上了台湾大学。一路有贵人相助,先是史学家傅斯年点拨,他转读历史系,再是校长钱思亮助益,他提前获得毕业证颁发,最后胡适亲自出面帮忙,他获得“李国钦奖学金”,该奖原本只有健全学生才能得到。1957年,许倬云告别台湾,前往美国深造,此去山高水远,此去成名之途,他和轮椅为伍,却在轮椅上,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史学革命。在芝加哥大学,许倬云将历史学、社会学、经济学等知识融会贯通,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,他的视野扩展为:关怀全世界的人类。1962年博士毕业,他拒绝了美国挽留,回到台湾地区,一出手就打破传统史学桎梏。传统史学往往聚焦于帝王将相,许倬云却将目光投向芸芸众生。写作《西周史》,他略去周公事迹,转而描摹百姓生活,此书横空出世,引发学界哗然。要知道,当时台湾地区正白色恐怖盛行,蒋家为了巩固极权主义领导,20万人遭到残害。文学界早已噤若寒蝉,可许倬云不管不顾,竟大胆直言:“我对所谓伟大人物,已不再有敬意和幻想。”“战乱中目睹的民间苦难,我已看透了'自命英雄的人物’,带给百姓的痛苦。”外界纷争无数,许倬云只顾奋笔疾书,于是“古代中国三部曲”问世:《西周史》、《中国古代社会史论》、《汉代农业》。当所有人在讴歌蒋家功绩时,他的书里却只证明一句话:历史,是由小人物创造的!在一片不自由的土地,冒死追求自由的学术。学界直叹:在许倬云这副残缺的身体里,是士的风骨!因有如此勇气,所以率性而为,不轻易为时代、为他者、为权势所改变。他在用自己的生命,书写一个大写的“人”,可这样的人,不为时势所容。1970年,许倬云再度赴美,任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,他在这片土地上迂回,书写出了中国文化的绝唱:《心路历程》《万古江河》《中国古代社会史论》《说中国》《中国文化的精神》……他完成这一部部皇皇巨著,其中,《万古江河》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奖,并与《说中国》、《中国文化的精神》,组成“中国文化三部曲”。江河万古流,他笔下文字,勾勒出一幅“中国人的精神图谱”。将三千年的中华历史化作潺潺溪流,探寻“我们何以成为我们”的灵魂。在关于抗战的书写视角,他这样写道:“中国不会灭亡,因为在那些挤满草鞋、斗笠、老弱妇孺的船舱里,蕴藏着比帝王年号更为坚韧的力量!”图片
2010年世纪之交,80岁的许倬云,开始了人生最后也是最恢弘的征途。这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,他要化身为桥梁,搭建起中国文化通向世界的路!这个念想,其实早已萦绕多年,早在芝加哥读博时期,许倬云就发现,西方汉学家,仍在以“封建”“专制”等标签,简单定义中国。国外对华人的歧视和不公,从来就没有远去,他决心打破这种偏见。在他早年写就的几部书中,如《西周史》、《中国古代社会史论》,都阐述了中国独特的文明基因。80岁之后,他决意再著一本新书,让世界看到中国文明的开放与包容。他手脚本就不便,年纪也大了,学习使用电脑,上网收集资料,本就十分困难。再加上他做了脊柱手术,行动更加艰难,可他硬是拼命地写,八易其稿,直到90岁高龄之际,他捧出了这部震动世界的巨著:《经纬华夏》。这是华夏文明从成长到成型的传记,以赤子之心瞻见了一个有根底、有方向的中国。“中国并非被长城隔绝的孤岛,而是如江河般接纳支流——从张骞的驼铃声到郑和的宝船帆影,从佛教的莲花到利玛窦的地图,我们始终在学习如何与世界和谐共处。”图片
人生浓缩到此处,无非就那四个字:家国情怀。从1992年首次回到大陆之后,许倬云担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,任南京大学、东南大学名誉教授。最令人动容的,是他从来没有忘记抗战之痛。当他决意要将国外学术引进中国,选定的地方,就是南京大学。他主持建立了,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,打造成中国化的文学圣殿。为什么是南京?因为他说:“抗战中长大的我,不能忘,怎能忘!”“历史不是尘封的往事,而是活着的智慧,我们要在废墟中播种希望。”2013年,许倬云身体每况愈下,骨头和肌肉融合,神经没法治好,脚也不能动。当中国人文社科团赴美交流,他哽咽道:“我不能再飞行了……但该做的事情不能耽搁……若派人来,或送年轻人来,我拼着老命教他!”没有谁托付,可他扛起了这样的天职,他把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,践行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,此心昭昭,天日可鉴。2020年,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,颁给了许倬云;2023年,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,颁给了许倬云;2024年,唐奖第六届汉学奖,颁给了许倬云。他的话里,全是刻骨的爱与敬畏:“作为中国人,我希望中国好。”2025年8月4日,95岁的历史学家许倬云,在异国他乡走完跌宕起伏的一生。他早早就在中国无锡,给自己选中了华侨墓地,落叶归根,归葬太湖,是他的遗愿。一生恢弘,名垂青史,作为全球闻名的学者,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,许倬云也有自己毕生遗憾,一次访谈节目中被问及,他沉默很久,说了一句:“但悲不见九州同……”但悲不见九州同!这是多少中国人的遗憾,也是多少中国人的追求!许倬云走了,带走了一个时代,中文世界是哀默的,为他生命的永恒沉淀。这位以残缺之躯,屹立世界史学巅峰的学者,已经活成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他的精神图谱,将化为华人世界的灯塔,他的名字,永远刻进中华文明的学术星空!尔曹身与名俱灭,不废江河万古流。浩瀚宇宙,星斗文章,许先生,千古!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